第一節 望診
醫者運用視覺,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見徵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地觀察,以瞭解健康或疾病狀態,稱為望診。
望診的內容主要包括:觀察人的神、色、形、態、舌象、絡脈、皮膚、五官九竅等情況以及排泄物、分泌物、分泌物的形、色、品質等,現將望診分為整體望診、局部望診、望舌、望排出物、望小兒指紋等五項敍述。舌診和面部色診雖屬頭面五官,但因舌象、面色反映內臟病變較為準確。實用價值較高。因而形成了面色診、舌診兩項中醫獨特的傳統診法。故另立項目介紹。
一、整體望診
整體望診是通過觀察全身的神、色、形、態變化來瞭解疾病情況。
(-)望神
望神就是觀察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,即觀察人的精神狀態和機能狀態。
神是生命活動的總稱,其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:廣義的神,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,可以說神就是生命;狹義的神,乃指人的精神活動,可以說神就是精神。望神應包括這兩方面的內容。
神是以精氣為物質基礎的一種機能,是五臟所生之外榮。望神可以瞭解五臟精氣的盛衰和病情輕重與預後。望神應重點觀察病人的精神、意識、面目表情、形體動作、反應能力等尤應重視眼神的變化。望神的內容包括得神、失神、假神,此外神氣不足、神志異常等等也應屬於望神的內容。
1.得神
得神又稱有神,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;在病中,則雖病而正氣未傷,是病輕的表現,預後良好。
得神的表現是:神志清楚,語言清晰,面色榮潤含蓄,表情豐富自然;目光明亮,精彩內含;反應靈敏,動作靈活,體態自如;呼吸平穩,肌肉不削。
2.失神
失神又稱無神,是精損氣虧神衰的表現。病至此,已屬重篤,預後不良。
失神的表現是:精神萎靡,言語不清,或神昏諺語,循衣摸床,撮空理線,或卒倒而目閉口開;面色晦暗,表情淡漠或呆板;目暗睛迷,蟬神呆滯;反應遲鈍,動作失靈,強迫體位;呼吸氣微或喘;周身大肉已脫。
3.假神
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現的精神暫時好轉的假像,是臨科的預兆,並非佳兆。
假神的表現是:久病重病之人,本已失神,但突然精神轉佳,目光轉亮,言語不休,想見親人;或病至語聲低微斷續,忽而響亮起來;或原來面色晦暗,突然顴赤如妝;或本來毫無食欲,忽然食欲增強。
假神與病情好轉的區別在於:假神的出現比較突然,其“好轉”與整個病情不相符,只是局部的和暫時的。由無神轉為有神,是整個病情的好轉,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。
假神之所以出現,是由於精氣衰竭已極,陰不斂陽,陽虛無所依附而外越,以致暴露出一時“好轉”的假像。這是陰陽即將離絕的危候,古人比做“殘燈複明”、“回光反照”。
4.神氣不足
神氣不足是輕度失神的表現,與失神狀態只是程度上的區別。它介於有神和無神之間,常見於虛證患者,所以更為多見。
神氣不足的臨床表現是:精神不振,健忘困倦,聲低懶言,怠惰乏力,動作遲緩等等。多屬心脾兩虧,或腎陽不足。
5.神志異常
神志異常也是失神的一種表現,但與精氣衰竭的失神則有本質上的不同。一般包括煩躁不安,以及癲、狂、病等。這些都是由特殊的病機和發病規律所決定的,其失神表現並不一定意味著病情的嚴重性。
煩燥不安,即指心中煩熱不安,手足躁擾不寧的症狀。煩與燥不同,煩為自覺症狀,如煩惱,燥為他覺症狀,如躁狂、躁動等。多與心經有火有關。可見于邪熱內鬱、痰火擾心、陰虛火旺等證。
癲病表現為淡漠寡言,悶悶不樂,精神癡呆,喃喃自語,或哭笑無常,多由痰氣鬱結,阻蔽神明所致,亦有神不守舍,心脾兩虛者。
狂病多表現為瘋狂怒駡,打人毀物,妄行不休,少臥不饑,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。
多因肝鬱化火,痰火上擾神明所致。
癇病表現為突然昏倒,口吐涎沫,四肢抽搐,醒後如常。多由肝風挾痰,上竄蒙蔽清竅,或屬痰火擾心,引動肝風。
(二)望色
望色就是醫者觀察患者面部顏色與光澤的一種望診方法。顏色就是色調變化,光澤則是明度變化。古人把顏色分為五種,即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,稱為五色診。五色診的部位既有面部,又包括全身,所以有面部五色診和全身五色診稱望色,但由於五色的變化,在面部表現最明顯,因此,常以望面色來闡述五色診的內容。
望面色要注意識別常色與病色。
1.常色
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狀態時的面部色澤。常色又有主色、客色之分。
(1)主色
所謂主色,是指人終生不改變的基本膚色、面色。由於民族、稟賦、體質不同,每個人的膚色不完全一致。我國人民屬於黃色人種,一般膚色都呈微黃,所以古人微黃為正色。在此基礎上,有些人可有略白、較黑、稍紅等差異。
(2)客色
人與自然環境相應,由於生活條件的變動,人的面色、膚色也相應變化叫做客色。例如,隨四時、晝夜、陰晴等天時的變化,面色亦相應改變。再如,由於年齡、飲食、起居、寒暖、情緒等等變化,也可引起面色變化,也屬於客色。
總之,常色有主色,客色之分,其共同特徵是:明亮潤澤、隱然含蓄。
2.病色
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時的面部顏色與光澤,可以認為除上述常色之外,其他一切反常的顏色都屬病色。病色有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種。現將五色主病分述如下:
(1)青色
主寒證、痛證、瘀血證、驚風證、肝病。
青色為經脈經阻滯,氣血不通之象。寒主收引主凝滯,寒盛而留於血脈,則氣滯血瘀,故面色發青。經脈氣血不通,不通則痛,故痛也可見青色。肝病氣機失於疏泄,氣滯血瘀,也常見青色。肝病血不養筋,則肝風內動,故驚風(或欲作驚風),其色亦青。
如面色青黑或蒼白淡青,多屬陰寒內盛;面色青灰,口唇青紫,多屬心血瘀阻,血行不暢;小兒高熱,面色青紫,以鼻柱,兩眉間及口唇四周明顯,是驚風先兆。
(2)黃色
主濕證、虛證。
黃色是脾虛濕蘊表現。因脾主運化,若脾失健運,水濕不化;或脾虛失運,水穀精微不得化生氣血,致使肌膚失於充養,則見黃色。
如面色淡黃憔悴稱為萎黃,多屬脾胃氣虛,營血不能上榮於面部所致;面色發黃而且虛浮,稱為黃胖,多屬脾虛失運,濕邪內停所致;黃而鮮明如橘皮色者,屬陽黃,為濕熱薰蒸所致;黃而晦暗如煙熏者,屬陰黃,為寒濕鬱阻所致。
(3)赤色
主熱證。
氣血得熱則行,熱盛而血脈充盈,血色上榮,故面色赤紅。
熱證有虛實之別。實熱證,滿面通紅;虛熱證,僅兩顴嫩紅。此外,若在病情危重之時,面紅如妝者,多為戴陽證,是精氣衰竭,陰不斂陽,虛陽上越所致。
(4)白色
主虛寒證,血虛證。
白色為氣血虛弱不能榮養機體的表現。陽氣不足,氣血運行無力,或耗氣失血,致使氣血不充,血脈空虛,均可呈現白色。
如面色晃白而虛浮,多為陽氣不足;面色淡白而消瘦,多屬營血虧損;面色蒼白,多屬陽氣虛脫,或失血過多。
(5)黑色
主腎虛證、水飲證、寒證、痛證及瘀血證。
黑為陰寒水盛之色。由於腎陽虛衰,水飲不化,氣化不行,陰寒內盛,血失溫養,經脈拘急,氣血不暢,放面色黛黑。
面黑而焦幹,多為腎精久耗,虛火灼陰,目眶周圍色黑,多見於腎虛水泛的水飲證;面色青黑,且劇痛者,多為寒凝瘀阻。
(三)望形體
望形體既望人體的宏觀外貌,包括身體的強弱胖瘦,體型特徵、軀幹四肢、皮肉筋骨等等。人的形體組織內合五臟,故望形體可以測知內臟精氣的盛衰。內盛則外強,內衰則外弱。 %3 |